《小偷家族》,年度十佳,一定有它Lavytoo(2018/8/8 10:09:11) 点击:
82978 回复:
1 IP:
35.* * * 《小偷家族》,年度十佳,一定有它
是枝裕和是我特别喜欢的导演之一。
由于他早期从事纪录片工作,所以在剧情片创作上也往往采用记录与呈现的镜头语言,少了很多直抒胸臆和议论的成分。
这样的电影很难拍,因为很容易在节奏把控或者故事情节选择上出现披露而削弱电影的作品感。
同时如何通过这种克制的表达手段吸引观众并且引发观众思考,甚至呈现一些自己的观点也是需要导演极强的功力才能做到的。
所以说是枝裕和是这个时代的大师并不为过。
无论是通过电影这个手段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与故事的呈现,还是在运用电影语言的技巧与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他都当之无愧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呈现为主的方式 ,让是枝裕和的片子出现了多义性,无论从任何角度解读都可以保持电影本身的逻辑自洽,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故事和自己。
《小偷家族》也正是这样一个存在。
《小偷家族》
心心念念,《小偷家族》终于公映,除了删除片中的一些激情戏之外,还是保持了影片的原汁原味。
片中的激情戏对于两组人物的感情线塑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亚纪和四号先生还是柴田夫妇,激情戏的设置以及对亚纪工作环境的展现都可以塑造人物的孤独感以及观众对人物的认同。
本文我尽量不联想是枝裕和的其他作品,争取在仅仅解释《小偷家族》的立场上,让更多不熟悉他的人、第一次了解他的人明白。
在《小偷家族》的人物塑造中,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赋予他要塑造的所有人物人性的温柔与知足。
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妈妈,爸爸,奶奶,亚纪,祥太,玲玲,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有着童趣和温柔。
妈妈抱着玲玲告诉玲玲爱她的人会怎么做,爸爸拍着充气塑料袋想象祥太叫自己爸爸的样子,奶奶用沙子盖住自己的斑,用唇语说着谢谢你们的敬语,亚纪对四号先生的爱和对奶奶的依赖,祥太拿着玻璃弹珠说是大海的样子,玲玲坐在门前等祥太归来。
甚至在便利店的老爷爷在发现玲玲偷盗的时候没有立刻抓住孩子们,而是拿了两个冰棒交给祥太告诉祥太不能让妹妹做偷盗的事情。
《小偷家族》里处处弥漫着人性善的一面伟大的包容与谅解。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她所理解和宽恕的东西越多,她就能走的越远。
影片在情节设计上分别以小女孩玲玲进入家庭,玲玲被发现失踪,祥太偷窃失败为节点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叙事。
壹
在玲玲没有进入这个家庭之前,影片展示了祥太和爸爸配合在超市盗窃的情节,两个人的配合之下,顺利完成工作,这里迅速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同时这个身份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戏剧冲突来源,因为他们的边缘人身份,处于社会的阴暗面,所以他们注定了有不被普世价值认可的一面,而影片着重展现的,却是他们彼此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取暖。
人啊,永远都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两面。
贰
在玲玲进入家庭之后,影片开始大规模展现这个家族的生存状态。
这部分是枝裕和发挥了他一贯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他的每一处看似的闲笔都在为后面做着铺垫。
爸爸早上说不想上工发个短信请假的剧情对应了后面他上工时工头说着要揍短信请假的员工一顿,展现了生活的趣味性。
妈妈在打工间隙和工作人员一起嚼舌根的剧情既塑造了看似亲密的几个同事的形象又为后来的不堪一击埋下伏笔。
奶奶与调查人员的对话既呈现了奶奶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他们这一个家族群体对外界社会天然的不信任感。
在展现人物关系的环节里,无论是妈妈无情地从爸爸手中抢走吃的,奶奶把指甲剪的到处都是,玲玲尿床了妈妈喝令她道歉,还是妈妈说奶奶让孩子吃盐阻止尿床是骗人最后还是会叮嘱玲玲吃盐的情节中。
其实并没有多么温情,这些都是在展现人物之间的互相嫌弃,那种满溢出来的深情是抽茧剥丝般展现出来的。
它用上述这些情节消解了深情的表达,又在其中加入了父子间关系的成长,奶奶和孙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半路夫妻之间的羁绊,让这些鸡汤显得肥而不腻。
在祥太和妹妹闹脾气,妹妹等哥哥回来的一场戏中,妈妈曾经对爸爸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这样一个天天被父母说后悔生下来的孩子怎么会对别人这么好呢?」
这不仅仅是妈妈和爸爸对玲玲这个孩子的疑问,也是对电影中整个家族的判词。
当他们在冰冷的现实社会顶着这么一个下层人民的身份生活时,他们依旧会选择对身边人温柔以待,这得是多么善良和强大的灵魂呢?
叁
到了影片的第三阶段,祥太的失手让一家人暴露在现实社会的镜头之下,这里也是许多观者产生不同见地的情节。
我倾向于这并不是一个翻转的情节,导演的这部分序列是为了呈现现代社会由于刻板印象以及身份的不认同对这一家人冰冷的误解与恶意。
镜头里的一家人各自阐释着他们的身份,原来他们彼此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并且画外的警讯人员在不断地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解读一家人的人物行为。
妈妈因为自己不能生养子女选择诱拐儿童,诱导亚纪让她以为奶奶是为了钱才去亚纪原先的家里的,这其实是和奶奶了解亚纪到感受亚纪脚凉就知道亚纪有心事以及不让妈妈带亚纪入行的行为是相悖的。
对祥太说一家人其实是想丢下他逃跑(后来爸爸有对祥太说过类似的话,这里留到后文解释)。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铺垫之后,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血缘却有着深深羁绊的一家人。
他们即使生活得再艰苦也像祥太书中的小黑鱼们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取暖,一起抵抗着现代社会这个巨大的金枪鱼。
所以这一段从现实社会的视角去呈现的家族是不真实的。
肆
很多人觉得影片最后的尾声部分显得拖沓。
然而我认为,尾声部分正是影片的精髓所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底层家庭终于由于现实社会的介入变得支离破碎了。
现实社会对他们的揣测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盖棺定论了。
然而尾声部分彻底打破了这么一个结论,并且完美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一直在试图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因何而变得那样深刻的,很显然,绝不是所谓的血缘。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来自于对彼此的成全和烙印在心中的对彼此的影响。
影片的最后,作为家庭里的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分别有一次对作为孩子角色的祥太的告别。
妈妈对祥太的放手是在监狱里,她告诉了祥太她亲生父母的寻找方法,并且对爸爸说你到现在还不明白么?光有我们是不够的。
这句话也多少影响了父亲对孩子的放手。
那场顺着祥太的话说自己当时就是想逃跑的戏,这里的父亲是为了让祥太减少对自己的牵挂用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崭新的生活而做的一次放手。
同时在变回叔叔的爸爸不断对祥太说对不起的过程中,祥太也似乎在为了减轻爸爸的负罪感而说谎一般说着他是故意被逮到的。
这里祥太也完成了对父母的成全,他在车上用唇语说出爸爸的那一刻实际上就是对彼此的羁绊最好的诠释。
小时候看包公断案,两个母亲同时声称自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包公说你们一人拿着孩子的一头,谁抢到了孩子,谁就是孩子的母亲。
于是在剧烈的撕扯中,孩子哭了,孩子真正的母亲放手了,她宁愿失去做孩子母亲的机会,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难受。
这就是真正的母亲,所以回想一下,当警讯人员质问妈妈不会做母亲的时候是多么的可笑,不能生子就成不了真正的母亲,这是何等悲哀的言论。
影片父母对孩子的放手其实是一个颇有禅意的设定,多少人执着于拿着,而不能妙悟放下。
当父母真的选择放下的时候 ,那一刻对彼此的成全是超脱于所有的凡尘界定之外的。
也正是这么一个放下的人物动作,让这羁绊来得更加刻骨铭心,更加撕心裂肺。
影片的最后一幕,玲玲在自己家的阳台上哼唱着妈妈当时交给她的顺口溜,预示着即使分开,那个深埋在心中的羁绊对彼此的影响将永远存在。
是枝裕和总是喜欢通过非台词的手段进行人物塑造,偷盗前祥太充满仪式感的手势,隐藏着浓烈感情的唇语,四号先生滴在亚纪腿上的眼泪,有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固定镜头架在那里静静地拍,甚至连特写镜头都不会多给。
正是这种近乎于记录生活的镜头语言营造出来的真实感,让你不由自主地去相信去观察去感同身受。
最后,我想通过影片中的一场戏来形容一下「家人」这个词。
什么是家人呢?是与你有血缘纽带的人么?
不是。
是那群与你听着烟花的声音,虽然看不见烟花却能久久地一起望天傻笑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