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气候门”继续发酵palm21(2011/12/5 23:42:46) 点击:
97761 回复:
0 IP:
113.* * * 据外媒报道,两年前英国“气候门”事件中未曾曝光的一批电邮当日被不明人士公之于众,再次引发人们关于气候变暖真实性的强烈争论。此次被曝光的电邮在数量与涉及内容的敏感程度方面,均不亚于两年前,矛头直指参与气候研究的科学家与政府部门。分析人士称,匿名人士此时掀起“二次气候门”,很可能是为搅乱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 政客、科学家、非政府组织均涉嫌
此次“气候门”余波中曝出的邮件超过5000封,大大超过2009年 “气候门”的规模。邮件内容据说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学家与其他大学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官员的通信,这些科学家早前被指为迎合某些政治势力而篡改人类活动造成气候改变的数据。
这些邮件,并不是整封整封发表,而是被小心地引述,而且,所有引述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证明科学家们的偏见,或他们在研究中另有图谋。
此次被曝光邮件的主要书写者与两年前 “气候门”一致——包括当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菲尔·琼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地球科学中心教授迈克尔·曼等人。在一封由英国气象办公室官员写给琼斯的信中,匿名者选取了这样一段话:“观测结果不能说明热带对流层所有区域温度都在上升……我们需要传达这种不确定性。菲尔,如果有必要的话,希望我们能抽时间讨论这些问题。”这位官员还很明确地表示,“科学可以被人操纵,以达到政治目的”——这是整个被曝光邮件系列中最具杀伤力的节选之一。 当事方辩称,邮件被“断章取义”
面对再次发酵的丑闻,多数当事人三缄其口,只有少数几人作出了回应。
东英吉利大学也作出声明,称“二次气候门”与两年前那次有相同之处,就是对泄密文件采取不着痕迹的“加工”,即把一些字句脱离上下文关系“摆出”并“放大”,使句子在没有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失去了原有的意思,过分“断章取义”。即使此次泄漏内容属实,也是有人经过精心计划蓄意为之,目的是在联合国气候会议举行前夕最大程度地给科学家们的公信力抹黑。他们还在声明中重申,最近的多次科学调查和研究均证明了气候变暖的严峻性,公众对此也越来越确信无疑,这就是事实。 “气候门”余波影响有限
两年前“气候门”曾轰动一时,但从此后的处理结果来看,科学家们的公信力并没有一落千丈,事件最终可谓不了了之。分析人士认为,“二次气候门”只是旧事重提,对正在举行的德班气候会议的影响很有限。
“气候门”事发后,东英吉利大学曾委托前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缪尔·罗素爵士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独立调查。出乎公布者意外的是,调查委员会最终只是严厉批评了气候科学家的保密文化,称正是这种文化造成公众不信任他们的研究发现。至于最关键的“IPCC报告可信性问题”的调查,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却是 “没有发现可能影响IPCC结论的证据”,相关科学家的“严谨和诚实”是“没有疑问的”。美国环保署也在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替科学家们说话,这份报告认为批评者“错误地理解或描述了科学问题……对国家科学乱下结论”。 利益博弈才是气候大会无果而终的主因
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气候变化议题的背后,是一场牵扯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分析人士指出,两年前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无果而终,主要原因并非科学家“说谎”——事实上,大部分科学家的研究和结论都是客观真实的——而是博弈的各方未能达成共识。
据路透社等媒体11月29日报道,目前来看,本次德班气候会议的与会各方仍各执己见,媒体普遍预测,本次会议很可能达不成什么重要的实质性协议。 森堡 新闻背景 “气候门”
2009年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前,有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计算机系统,盗取了1000余封气候学家、政府气候部门官员彼此间的往来邮件与数千份相关文件,并发布到网上,引发轰动。
邮件内容显示,权威科学家竟然有篡改数据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嫌疑。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颇具影响的报告,很多都是依赖于这些科学家的结论,部分研究人员甚至直接负责撰写IPCC报告。此事一出,使得报告得出的“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显著变暖”这一论断遭到各界严重质疑,间接导致当年气候谈判失败。这一事件也被媒体称为“气候门”。